中国的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等都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由我国直接、间接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朝鲜、日本,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传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中国茶叶约于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10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地区。宋、元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明代时期,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加强与东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等地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15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洲,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50年后传至东欧后再传至俄、法等国,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提倡皇室饮茶,带动了全国的饮茶之风;1669年英属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17世纪时,中国茶叶传至美洲。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美国1776年独立后,来华的第一条商船“中国皇后”号于1784年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茶叶。1924年南美的阿根廷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
19世纪50年代开始,由英国殖民主义扶持,在东非和南非的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共和国)、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家先后开展种茶。20世纪60年代,应非洲国家的要求,我国多次派出茶叶专家去西非的几内亚、马里,西北非的摩洛哥等国家指导种茶,非洲才开始有了真正的茶叶栽培。
茶传入朝鲜半岛
据史料记载,我国茶叶最早传入朝鲜半岛。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南北朝时期),茶叶随佛教由中国传入高丽国(今朝鲜和韩国)。到了唐代,朝鲜半岛已开始种茶。《东国通鉴》载有“新罗(国)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公元828年,朝鲜派到中国的使者金大廉由中国携回茶籽,种于智异山下华岩寺周围。到公元12世纪前,高丽国的松应寺和宝林寺等寺院大力倡导饮茶,使饮茶风气普及民间。
东传日本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师入华求法;公元805年,他师满回国时带去茶树种子,种植于近江(今日本滋贺县境内)的比睿山麓。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次年,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再度入唐,又携回大量茶籽,分种各地。此后,日本茶叶生产开始繁荣起来,并由寺庙传到民间。
到南宋时期,日本荣西禅师分别于公元1168年到1187年两次来我国学习佛经,并在我国学茶,亲身体验宋代的茶艺及饮茶的效用。荣西还用汉字撰写了两卷《吃茶养生记》,大力提倡喝茶,被誉为日本的陆羽。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入宋求法,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带回中国茶典籍多部及径山茶宴用的茶台子及茶道器具多种,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南传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从公元7世纪起即与我国有往来。1684年,印度尼西亚开始引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印度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到1826年,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从我国引进茶种,才真正奠定了茶业基础;1827年由爪哇华侨第一次试制样茶成功。
茶传入印度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1780年欧洲人开始提倡印度植茶运动,英属东印度公司几次运去中国茶籽种植,未获成功。1834年,印度到我国购买茶籽、茶苗种植于大吉岭,并请中国种茶制茶专家指导,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红碎茶才开始出现,并成为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茶传入俄罗斯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当时的中国公使曾携带几箱茶叶馈赠俄国沙皇;1638年,俄国派驻蒙古的使节也曾携带茶叶返回俄国。此后,饮茶就在俄国流行起来,茶叶也成为中俄贸易中的主要商品之一。1833年,俄国向为我国购买茶籽、茶苗,栽植于格鲁吉亚的尼基特植物园内,后又扩展其他植物园,并依照我国制法制成茶叶。1884年索洛左夫从汉口运去茶苗和茶籽,在外高加索巴统附近,开辟茶园,从事茶树栽培。1893年波波到我国访问了一个宁波一个茶厂,购买了大量茶种和茶苗,聘请了10名茶业工人到高加索,并且完全按照我国形式建设一座小型的工厂,依照我国的制茶法生产茶叶,从此俄国有了茶业。
茶传入斯里兰卡
锡兰(今斯里兰卡)在公元4~5世纪就与中国有文化交流。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从我国引入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和聘请技术人员;1869年,斯里兰卡的咖啡业遭受虫灾失败后,决心以茶业来替代,从而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文来源:斗记说茶,文章贵在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